對現代人來說,失眠已是個普遍的問題,研究顯示當睡眠被完全剝奪後,會出現躁動不安、注意力下降、牙周病治療方式短期記憶變差等情況,少數人甚至會出現錯覺、幻覺、妄想與視覺錯亂等症狀;即便是縮短睡眠的時間來進行部分睡眠剝奪研究,亦有機會致使工作效能部分下降。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的委託研究顯示,全台慢性失眠盛行率逾一成一,長期失眠不僅對專注力、記憶力、決策力、生活與工作能力造成影響,也可能增加日後罹患情緒障礙症(如憂鬱症)、心肺系統疾病、疼痛相關之骨骼肌肉系統疾病及免疫功能異常的風險。
據衛福部食藥署的資料,台灣人每年約服用下三億二千七百萬粒安眠藥,其實並不是民眾喜歡吃安眠藥,只是很多人不知道還有其他的治療方法;藥物治療對於緩解失眠的療效較牙周病治療快,其實並不是安眠藥不好,只是停藥後易復發。坊間治療失眠(非藥物治療)的方法百百種,但經過科學認證,唯一具明確療效且無副作用的便是「認知行為治療」。
如何預防牙周病?醫:清潔方式很重要。正如前述所提到的,有刷牙並不代表有確實清潔牙齒,何松穎醫師表示,良好的清潔牙齒習慣不單單只有刷牙,適當的使用牙線也很重要,牙線可以更加確實的清除刷牙時卡牙縫間不易清除的小菜渣等,如此便不易生成細菌,對口腔保養相當有利。而刷牙也要注意頻率,除了早上睡醒、晚上睡覺外,也建議民眾可以養成三餐飯後刷牙的習慣;除了頻率外,方式也很重要,除了確實輕刷牙齒的每個角落外,醫師也建議留意刷洗牙齦及牙齒的接縫處,因為此處是最容易堆積細菌,並使牙齦、牙周發炎的地方。醫師也表是,台灣洗牙有健保給付半年可作一次,因此也建議民眾定期洗牙,可讓專業醫師檢查並清除平時難以清潔或已經形成堆積的細菌及污垢等,如此更能避免牙周病產生。
高醫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蘇振翔表示,利用認知行為治療的概念,醫院設計出一套針對睡眠障礙症的非藥物治療協助方案,療法內容分成以下4個部分──
睡眠衛生契約:條列重要的睡眠衛生事項,並與個案約定遵守;學習放鬆技巧:安排生理回饋治療,並提供放鬆光碟回家持續練習;睡眠日記:紀錄就寢、起床的時間及大致的入睡時間;睡眠調整:利用刺激控制法與睡眠濃縮法修正睡眠習慣及時間。
失眠治療不僅是吃藥,若能合併非藥物治牙周病治療療,相信能更早擺脫失眠之苦。
牙齦看起來軟軟弱弱的,沒啥幫助,但其實它是能穩住牙根的好夥伴,是軟組織的一種,牙醫師常說的牙齦萎縮,就等於是軟組織慢慢的減少了,要開始注意。有一種因為生病的原因,或是長期做了不良的會習慣,比如有些人的刷牙習慣是認為,牙齒就是好用力刷才能刷乾淨,但不只不會變得更乾淨,反而會傷害到纖細的牙齦肉。前面提到是刷乾淨,另一個是假如偷懶不刷牙,滋生出小小的牙結石,也是會壓迫到牙齦肉的,以及天生有些人的牙齒就長得不是那麼整齊,咬東西不會那麼平痕。讓牙齦的受力沒那麼軍痕,導致牙齦萎縮。除了講到快爛的好好把牙齒刷乾淨,有一個想不到的點是牙齦是可以被按摩的 ! 整個牙齦肉可分為內和外,以及上排和下排,要技術牙齦肉在按摩時不要太久,大約10~15秒以及過度用力按壓,按摩的方式很像是抓抓按摩,畫一個圓圈的方式。